<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苑文化

        老家小村—小村记忆

          发布时间:2020-03-27 10:31:32


            “小河水从我家门前过,对面树上住着喜鹊窝。悠悠地传来动人的歌,那就是我的三哥哥。一把把黄土一道道沟,妹妹心里泛清波,泛清波......”

            每当我听到这首悠扬动听的陕北信天游,就使我想起豫西大平原上那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

            小宋庄是座古老的村落。

            我的老家小宋庄是一个小自然村,是祖国大家庭中千千万万个小自然村中的一员。

            小村太小了,小到只有在老家的县域地图上才能找到她的文字标示:“宋庄”,但人们称呼她时总是习惯在前面加个“小”字—小宋庄,这样更好,显得亲切。翻阅好友送给我的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县志,据县志记载:宋姓明末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小,故名。听老辈人讲,在小村的南部有一条由东南荆襄通往通往西北大唐长安方向的古官道。这条古官道是大汉、大唐帝国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市井平民通往京城的寻梦之路,也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古官道的两侧留下太多的古村落、古遗址。

            小村位于豫西小城千年古县,同时又是历史文化之城-怎么无限注册365游戏账号_速发365app下载_bet3365info的西北隅。按照老辈人的说法,小村距离小城有十二华里。这个距离应该是沿着村村相连的古村道到城里大十字街的距离,并非现在横平竖直的柏油或者水泥马路相互链接的直角距离。虽然小村是豫西农村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落,但那里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自己心目中为之魂牵梦绕的可爱的家乡。

            小宋庄与小李庄、小郭庄,还有小陈庄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小宋庄位于西北侧,小陈庄位于东南侧,小李庄、小郭庄居中,四个小自然村组成不规则的菱形图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平禹铁路位于小郭庄,小陈庄的东侧。平禹铁路东侧的小盛庄原来也属我们行政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盛庄从中划分出去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小宋庄与小李庄虽然是两个小自然村,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两个小自然村从地理上已难分彼此,我家与李姓邻居李哥家只是一墙之隔。记忆里,两家不论谁家只要做些好吃的,油炸干果子、豆腐丸子或者炒肉炖粉条、豆腐烩菜之类,都要隔墙喊一下,送过去或递过来一份,让隔壁邻居也尝尝。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时代,父母长辈与左邻右舍之间和睦相处、与邻为善的邻里关系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

            小村南部有一条不宽的河流,河流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柳叶江,大概是源于河床的形状像柳叶那样窄窄长长的样子吧。在我们老家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名大姓,都习惯叫她大渠。大渠再往南不足十华里即是淮河的支流,自西向东蜿蜒曲折静静流淌的北汝河。为了防止堤坝上的水土流失,河堤护坡上植满了一丛丛的灌木白蜡条,还有野生的一簇又一簇的斑茅草。

            小村往西约两华里则是横亘南北的马黄河,马黄河是北汝河的支流,河水自北向南经过襄城八景之一 “高桥夜月” 的高桥,在郑庄村西侧汇入北汝河。马黄河在西姚庄村南地还向西北方向岔出一条河流,算是马黄河的支流,因河床中长满苇子而得名苇子河,用那里的苇子编织而成的苇子席质量好,花样多,远近闻名哩。童年的记忆里,北汝河、马黄河、苇子河,都是宽宽的河床,高高的护河大堤,还有大堤护坡上一丛又一丛植满的白蜡条是我对她的美好印象,当然和小伙伴玩的最多的地方是马黄河的东大堤上。白蜡条在我们那里又叫荆条,在初春发芽吐绿,到了夏季生长茂盛,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大堤护坡上像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棉被。

            临近秋末,一年一茬用镰刀收割下来的荆条成为那个年代运用手工工艺进行编织的上好原材料。种完冬小麦,地里的庄稼活忙完,乡亲们就腾出手来开始搞些家庭副业,当然收割到家的荆条就排上了用场,荆条在乡亲们的手中就变成提篮、抬筐、豆腐筐、大、小草篓、用作篱笆墙以及围栏的围苫等等。

            “吃杯茶”枝头唱,大麦登场小麦黄。每当听到“吃杯茶”和杜鹃鸟儿从高高的树梢上传来的歌唱声,豫西大地繁忙的夏收就要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和维修好镰刀、插椅、架子车,扬杈、扫帚、木锨等收割、拉运、摊场、脱粒、扬场、打落工具。当然缺少的就要尽快在鲁堂小满会上添置购买齐备,用荆条编织的提篮、大筐、围苫也格外抢手。

            “大哥,捎回去几件吧。马黄河的荆条,前姚的手艺,美观结实又耐用,没挑头。”

            “买吧,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中、中、中,这荆蓝编哩不赖,给我拿两个。”

            熙熙攘攘的小满会会场里,和木锨、扫帚、牛笼嘴挨着摆放的荆篮、抬筐摊位前,编织手艺人的推销声,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中间人的攒撮声,此起彼伏。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大诗人所描写的我们北方农村辛苦劳作的麦收场景仿佛就是小村昨天的故事。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随着一阵又一阵热风的吹过,老家小村村外金黄色麦浪覆盖下的田野中,父老乡亲一年一度紧张的麦收序幕拉开了。用不了多久,献朝、海民、和娃......我们这些童年的小伙伴常常聚集在一起,手足舞蹈,蹦跳欢唱起来,那难忘的童年歌谣又该在小村的村头巷尾荡漾:

            下大了,麦罢了,谷子、秫秫长大了......

        责任编辑:怎么无限注册365游戏账号_速发365app下载_bet3365info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